立项审批
|
1.河北省教育厅《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2.10 冀教高[2012]53号
2.河北省教育厅《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7.12 冀教高[2007] 64号
3.河北省教育厅《针灸推拿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10冀教高[2015]27号
4.河北省教育厅《中药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5.10 冀教高〔2015〕27号
5.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 教高函[2015]3号
6.河北教育厅《基于扁鹊医学社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2015GJJG117
|
理论研究
|
1.理论创新点:
(1)创设具有河北区域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针对专业培养目标,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河北区域中医药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地域特色,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
(2)构建“理论-实训-临床”分段式中医辨证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从理论教学方式、实验实训模式以及临床能力培养与专业学生社团活动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形成了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机制。
(3)建立专业学生社团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形成以专业社团为平台、以学生自治为主导、课上与课下、理论与实践、被动传授变主动求学、高年级带动低年级的有效第二课堂活动,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国内首次提出了“五带动”学习模式、归纳了“跟师学习、独立诊治、教师指导、反思提高”的跟师学习“四步法”、建立了“三纵三横”立体交叉育人网络。
2.教学论文:发表相关教学论文45篇。
3.编写教材:主编了《中医基础理论》、《微针系统诊疗学》、《针灸特定穴理论与实践》、《中西医结合/中医实践技能辅导讲义》、《针灸学》、《内经选读》、《病原生物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类专业医学实验教程》、《中外医学史》等11部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副主编教材25部,参加编写教材50余部。
4.教具:根据“理论-实训-临床”三段式中医辨证思维教学体系,新建中医辨证思维模拟实训单元,包括舌诊实训室、脉诊实训室、辨证思维实训室。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将中医学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模拟临床常见中医病证诊断练习,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在临床技能训练中引入了“仿真人体模型”,如ICU实训室配置有高端的模型人Simman3G,能够代替真实病人运行多种病例,为学生掌握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及心肺复苏、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等操作提供情景化模拟训练;急救技能实训室配备心脏复苏模型人、复苏婴儿,能够创设出多种不同情景的急救现场。新建人体解剖学数码互动实验室、显微数码互动实验室使用全新的分布式数码互动软件系统进行设备组织与课堂教学,实现了全面的图像数据共享和灵活的师生语音交流,达到真正的互动效果。
5.课件、教案:在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2014年获得教学设计三等奖1项,2016年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2项。在2016年第二届“中医药社杯”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
|
结项鉴定
|
1.中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中医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项目完成时间:2016年5月
结项鉴定部门:河北省教育厅
结项鉴定时间:2016年5月
验收报告评价: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中医学综合改革工作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师资水平不断提高,教材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培养质量较高,已初步构建 “重实用,求创新”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经专家组评议,该项目已完成任务书的承诺,达成主要预期成果,建议通过验收。
2.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与实践
项目完成时间:2012年12月
结项鉴定部门:河北省教育厅
结项鉴定时间:2012年12月
验收报告评价:“中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实验教学队伍,秉承“传承与创新”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理念,在实验室基础改造、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实验室环境安全,管理体制科学规范,实验教学效果显著,有鲜明的特色,在河北省乃至全国地方院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已完成任务书中的各项承诺。
3.基于扁鹊医学社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研究
项目完成时间:2016年4月
验收报告评价:通过项目研究和实施,努力地把中医药传统教育模式纳入到现代教育模式之中,以与时俱进、科学创新的人才培养方法,有效解决了在不同阶段产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创新性的将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努力培养知识型与实践型中医药人才,适应当代社会对中医人才的现实需求,提高了大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团结协作,相互提高,教学方法与教育成果的相互促进。实现了中医药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将实践技能与学习理论相互交融,为中医药教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理论指导。
|
实践检验
|
实践检验的起止时间:
2012年4月18日至2018年4月1日
实践检验单位:
河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华北理工大学。
实践检验效果及应用情况:
基于提升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教改成绩显著,应用情况良好,具有推广价值。
|
成果概述(要简要介绍成果的主要内容、特点、理论创新和应用价值等情况,限400字以内)
针对中医学专业院校教育中普遍存在培养模式单一、中医思维能力不强、临床技能较差、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思想,注重传承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构建了1个目标、2个并重、3个突出、4个结合的“1234”人才培养体系。
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修订专业培养方案,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突出“经典”地位,创设具有河北区域特色的专业课程;院校-师承教育有机结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理论-实训-临床”分段式培养体系,提高学生思辨水平和实践能力;发挥专业学生社团优势,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主要创新点:创设了具有河北区域学术特点的课程体系;形成了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育人机制;在国内首次建立了“五带动”“四步法”以及“三纵三横”的立体育人网络。
实践证明,本成果在中医人才培养中效果显著,已在省内外交流,引起关注,示范作用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