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成果申请书 完成人员 成果报告 成果支撑材料 人才培养 成果应用
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搭建平台,广泛调研,积极探索,寻求解决方案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李恩)、历届副主任委员(杜惠兰)单位,积极搭建教育研究与交流平台,举办国内外中西医结合教育会议6次,组织教师外出调研、交流300余人次,交流教改经验,固化教学成果。围绕制约中西医结合教育发展的热点立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16项。
(二)凝练共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与教材建设
制定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涵盖“思想道德、医学人文、中医基础、中医经典与学术流派、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专业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7个模块。深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外科学总论整体化教学改革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09 ;《中医内科学》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改革体会.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案例教学调查分析.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打造课程精品,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4门临床主干课创建为省级精品课程。
1996年组织全国182名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编写《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11门课程);2002年作为全国医学院校推举的协作教材牵头单位,促动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规划教材编写;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建设。
(三)多措并举,加强师资培养,保障“一个临床”教学顺利实施
设置中西医结合内、外、妇、儿、五官教研室,提供组织保障;2004年6月至2006年7月,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支持下,我们在全国首次举办“西学中”“中学西”师资培训班,培训400余名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师资。在此基础上,2013年举办“中西医结合临床高级师资研修班暨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二五”规划教材高级师资研修班”,改善知识结构(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中西医结合本科教学中的问题探析.河北中医药学报,2011);充分利用合校优势,组建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科群,组织教师进行中西医结合专题讲座,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多途径引进和多种方式(师带徒、攻读学位、教学基本功训练等)培养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四)加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采用“三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方式,进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微课在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中医教育,2016);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及内容;规范教师的临床操做技能(应用模拟教学强化临床技能训练.教育教学论坛,2011),参考执业医师等要求定期培训学院教师;启动了“实践·育人·成才”工程(浅析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高教高职研究,2016;中医院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可行性研究.新课程(下),2016),创办了年度中西医结合临床技能大赛;构建了多维的实践育人系统。
(五)建立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中第一家成立中西医结合系、中西医结合学院和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教研室;制定教学相关管理制度和办法18项;聘请全国15位知名专家组成“中西医结合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和21位专家组成“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论证委员会”,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和智力支撑。依托河北省教育厅“基于本科医学教育标准的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评价体系的研究”项目,制订了10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评价标准”。(为创建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和理论体系而奋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
 
杏苑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杏苑路3号,050200 橘泉校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新石南路326号,050091
网站备案编号:冀ICP备13018366号 版权所有:河北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