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念创新
专业建设离不开学科的支撑,学科的成熟度决定着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水平。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更为成熟的学科特征,1988年李恩教授提出了“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中医基础、西医基础课程分别讲,中、西医临床课程合在一起讲)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中西医结合的特色与优势。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不断凝练、固化中西医临床结合“位点”,(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的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9;中西医在临床检验诊断学的结合位点.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以点带面,由单一病种逐渐扩大到每个疾病系统,由单一学科逐渐扩展到逐渐扩展到整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开展了以“一个临床”为突破点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工作。
(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1.师资培养模式创新
针对“一个临床”师资匮乏现状(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从促进中西医教师交流学习、增加教师知识储备、优化师资队伍、提高临床师资教学能力和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创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师资培养模式(加强中西医结合师资培训的必要性及模式初探.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关于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2.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创新
依据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突出“思想-知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网络课程建设.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外科学中西医结合一体化教学的体会.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结合点的探索及在教学中的应用.时珍国医国药,2009),包括思想道德、医学人文、中医基础、中医经典与学术流派、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专业拓展与创新创业教育7个课程模块。作为牵头单位,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促成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规划教材启动编写,作为主编、副主编单位全程参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和“两个基础”课程规划教材建设,我校主编或参编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62部,其中主编14部、副主编教材17部。涵盖《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中西医结合口腔科学》等课程,被全国30余家兄弟院校采用。解决了本专业无规划教材的问题(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教学方法探讨.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
3.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创新
以省级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临床教学基地为依托,以“执业医师通过率”为抓手,优化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关于外科动物实验课的若干思考.学周刊,2013),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临床实用型医学生实践技能多元化模式培养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诊断学临床技能多站式考核模式的调查与分析.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临床思维能力(基于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时珍国医国药,2016,27;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融合的教学实践.时珍国医国药,2009)和基本技能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专科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尝试,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05),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开辟第二、第三课堂,实施“实践•育人•成才”工程。
4.专业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创新
以质量工程项目为抓手,全方位开展专业内涵建设,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成为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制订了10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相关评价标准”,对加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内涵建设、保障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将发挥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