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是在我国中医、西医长期并存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门新学科。河北中医学院两次与河北医学院合并办学(1969-1983,1995-2013),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全国较早开办中西医结合教育的院校,成立了全国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学院,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李恩)单位。针对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学科特征、无专业规划教材、临床课程师资匮乏、人才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尚未建立等问题,开展了创新性探索与实践。
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开创于临床研究领域。中西医在解决心血管疾病、急腹症、骨伤等临床关键问题的碰撞中产生了相互间的融通点,取得突破性成就及大量成熟经验和成果,由此带动了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本成果基于中西医结合学科发展特征,依托一系列省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经过20余年的研究、改革与实践,获得了系列教学成果。建成省级本科教育创新高地(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西医结合实验教学中心)、省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等质量工程项目;建立了省级精品课程群以及网络资源库;编写了62部国家或行业规划教材;发表教改论文48 篇,会议教改论文134篇;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系列成绩,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优秀人才。
提出(1988年李恩教授)并实施了体现学科发展特征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解决了既往“两个基础、两个临床”教学模式未能体现“中西医结合”学科特点的问题,为培养中西医结合人才奠定了基础。
构建了“一个临床”师资培养体系,有效解决了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师资匮乏的问题。
促动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国家规划教材的建设,解决了本专业无规划教材的问题。
完善了多维的实践育人体系,提出并实施“实践•育人•成才”工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科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
建立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的规范化建设,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